日期: 2018-11-09 13:41:26
全国两会闭幕已有两个多月了,相信大家还记得,关于农村“厕所革命”,不仅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是重点办理的民生实事之一,受到会内外高度关注和热议。所以,当上周有一些媒体对介休农村“厕所革命”报道后,迅即引起不小的反响。
“厕所革命”是小事吗?当然不是。这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厕所革命”高度重视,“厕所革命”乃世界性话题便可看出。当然。同样是“厕所革命”,相比城市和景区,农村无疑要难得多。
5月20日《山西日报》发表消息,起首便是一位农民的话:“村里对露天厕所进行改造,茅厕变成标准洗手间,既干净又舒适,跟城里人家的一样。”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还说,介休农村要改厕万户,实现50个乡镇政府所在村、城边村、城郊村全覆盖。
这说明,新一轮农村“厕所革命”在山西已经行动起来,介休是先走一步,走在了前头,相信其他地方也会跟上来。所以,本着对介休此举的赞许,同时也是为避免改厕不切合实际,做到少走和不走弯路,这里特以此为由引出话题,略谈浅见,但愿有所裨益。
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全域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中走出来,到农村去驻足小憩,感受大自然近在咫尺的愉悦,享受远离喧嚣和污染的静谧。但大多数人在体验乡村美景的同时,都会遇到如厕难的尴尬。
时至今日,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必须跨过的一道坎。不仅仅是为了农村能够留住前来旅游的城市人,更是为了让农民能够摒弃这千百年来的陋习,在心理上跨过从“传统农耕文明”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这道“天然屏障”。
厕所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备设施,还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以及陈旧观念的影响,农村旱厕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提到,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乡村要变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厕所改造问题放首位。
“厕所革命”是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环境建设的深刻革命,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毋庸讳言,当前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厕所革命”的重要性。
在农民的传统观念中,大多认为厕所本来就是脏的、臭的,没有必要把钱投入到厕所的改建上,没有必要把厕所打扫得那么干净。因此,“厕所革命”首先是对农民传统观念的革命。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和基层卫生站医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进而促使他们改进多年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让新型厕所走进千家万户。
基层干部应该牢牢树立“小厕所就是大民生”的理念,充分认识到通过农村改厕这一“厕所革命”,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面子”,也有利于革除农民传统陋习这一“里子”,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乡村要振兴,要做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不妨把“厕所革命”当做一块“试金石”,以此为尺,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乡村从“厕所革命”开始,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如厕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改造厕所改变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愿letou乐投的乡村越来越美丽。(柴俊杰)
改厕切忌“一刀切”
任何期望以疾风骤雨的方式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改革,都会变成冒进幼稚的本本主义、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
巴黎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以知识分子的审美观以及改造社会的热情,连一年十二个月份都改作以风花雪月命名,但这部“革命历法”却因与人民的习惯相抵触而并未得到真正执行且很快被废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政府也掀起过一场“新生活运动”,试图将传统的礼义廉耻与人民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重塑国民的精神和性格。但是国民政府的有效统治范围实际上只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为中国争取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支援发表演说,曾让美国上下为中国女性的独立而倾倒,但此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女性还在裹小脚。“新生活运动”最后以一场精英主义的社会运动不了了之;广袤复杂的乡土中国依旧不为所动。
目前各地的农村“厕所革命”是又一场广泛深入的社会革命。乐观地估计,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将因农村“厕所革命”的成功而从生活习惯方面获得新的推动力。但在目前的“厕所革命”推行中,特别是在非城市郊区、非旅游景区的普通农村,把城市发展了多年的“厕所文明”一步到位地复制到乡间未必行得通。
许多地方都推出了农家厕所样板,观其形制,与城市别无二致,可是出了门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地下管网建设。被抽水马桶冲走的污秽仍然留在自家的粪池里,还是需要定期清掏。而马桶下的粪池,无论“三格”还是“两瓮”,都只是利用发酵的原理,使污秽得以初步沉淀、分离,之后要排向哪里,又颇费踌躇。如今农田都使用化肥,从前被农家视为宝贝的粪肥派不上用场了,附近也多半没有相关的产业来开发利用;分离出来的液体往往只是简单地倾倒在附近的沟渠江湖;产生的沼气亦是排入空中了事。
前些年在农村大力推广的可以循环利用资源的沼气池,因青壮年大量进城求学务工、人口减少、没有足够的粪便产生沼气而被弃置。而冲水厕所需要的水,不仅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增加了农民家庭的生活成本。同时,因为粪池容量有限,厕所又要时时冲水,就需要频繁地清掏。这对于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孺,无论经济上还是体力上,都会成为新的负担。而这些,都可能是农村“厕所革命”无法切实落地的“槽点”。(原蔚)
农民满意最重要
“想民所想谋事切记谋公,急民所急治城莫忘治厕”,这是写在临汾第88号公厕上的一副楹联。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不但景区要抓,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
当下的农村,影响人们生活品质的短板仍有太多太多,如果请市民作答,到农村最无法忍受的是什么?旱厕估计排在首位。治城莫忘治厕,治村也是。厕所的提档升级,不仅能改善农村现有的人居环境,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且可以让那些爷爷奶奶在乡村居住的90后、00后的城市孩子们,不再因为一个入厕难而嫌恶自己的老家。从这个层面讲,环境改善不仅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能带来亲情的改善。
笔者在运城农村看到,一些留守老人为了让生活在城市的儿孙们回家后习惯农村生活,就自发改造厕所。因为没有下水管网,无法改为水冲式厕所,就把原来的石板拆除掉,周围密封后,再安上一个陶瓷马桶,其良苦用心让人动容。介休市此次进行农村旱厕改造,可谓因地制宜,对有污水处理管网的村,就推广水冲式厕所;对没有污水管网的村,就推广使用三格式和双瓮式。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改造,从技术上来说,肯定比一家一户自己琢磨着改,要更科学规范。
对于我省大多数农民来说,养老、医疗、教育基本上达到普惠,与这些政策红利相比,人居环境这样的硬件却是改善缓慢。一方面有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有治理原因。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打造,制约农民改厕的并非观念和习惯,更多的是农村整体污水管网的短缺,有的农户即便盖了气派的小二楼,厕所也无法设计进楼内。有的自己花钱改造了下水管网,也是直排入河流或农田,造成二次污染。
如果能把改厕与治污统筹进行,固然最好,但是污水管网的建设成本大,并非短期内可以全覆盖,而农民们对改厕的愿望已经非常迫切。如何尽快满足农民的愿望?介休推行的三种模式符合实际,有着可推广、可复制性。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介休从厕所这项短板做起,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自从旱厕改造后,院子里干净不臭了,苍蝇也没了,娃娃上厕所也不害怕了。”这是改厕后,介休村民们道出的心声。期待介休农民对这项工作的满意度,能扩大延伸到全省农村。(陈力方)